当暑热渐褪,夏夜的清凉宛如稀世珍宝,成为人间最奢侈的馈赠。
当那清凉丝丝缕缕沁入心扉,仿佛能抚平白日里的燥热与烦躁,令人沉醉其中,难以自拔。
淅淅沥沥的雨声,是自然谱写的乐章;皎洁的月光,是夜空洒下的银纱;清脆的蛙鸣,是田园奏响的欢歌。
这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景象,在诗人笔下却化作惊世的绝美诗篇。
苏轼用 “明月如霜,好风如水,清景无限”,将夏夜的清朗与静谧勾勒得淋漓尽致;
杨万里一句 “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”,道尽夏日的灵动与温柔。
而宋朝的张良臣,仅用短短四句诗,便将夏夜之美凝练成永恒。
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诗境,探寻那份独属于夏夜的诗意与浪漫。
图片
《夏夜》
南宋·张良臣
恰则黄昏雨便晴,青塘迤逦尽蛙鸣。
月明已在芭蕉上,犹有残檐点滴声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刚好在黄昏时分,雨就停了,天空放晴。清澈的池塘边,蛙鸣声此起彼伏,连绵不绝。
月亮已经高悬在芭蕉叶上,而残破的屋檐上,还依稀滴落着雨后的余滴,发出清脆的声音。
张良臣,字武子,大梁人,避地家于鄞。隆兴元年,登进士第。官止监左藏库。
性嗜诗,但不强作,或终年无一句,故所作必绝人。学者称雪窗先生。
图片
全诗以时间为线,从雨霁到月明,于动静之间,展现出夏日特有的清寂与生机,堪称宋人“追凉诗”中的佳品。
首句“恰则黄昏雨便晴”,以“黄昏雨便晴”点明了时间节点和天气变化,黄昏时分,雨停天晴,为接下来的夏夜景象做了铺垫。
这种天气转变不仅带来了清新的空气,也预示着夏夜的宁静与美好。
“青塘迤逦尽蛙鸣”一句,通过“青塘”和“蛙鸣”两个意象,生动地描绘了夏夜青塘边的景象。
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,为宁静的夏夜增添了几分热闹与趣味。
“月明已在芭蕉上”一句,将视线转向了天空和地面,月亮已经升起,映照在芭蕉叶上,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。
月光如水,芭蕉叶如舟,这种静谧而美好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。
“犹有残檐点滴声”一句,以“残檐点滴声”作为结尾,既表现了夏夜的宁静,又暗示了雨后的清新与凉爽。
残檐上的点滴声,在宁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,与远处的蛙鸣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夏夜图景。
此诗中的夏夜,是“清”而非“冷”,是“闲”而非“寂”,那样于残雨、蛙鸣、月色中觅得的闲适,寥寥数笔,便将夏日的清凉与诗意,写得如此美妙。
这是一首描绘夏夜景象、抒发诗人宁静心情的佳作。它以其清新的笔触、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,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夏夜的宁静与美好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